9月开学季,家住金山区金山卫镇学府路818弄的刘勤芳阿姨家里满是欢喜:小孙女背上书包升了三年级,远在云南的“外孙”也顺利考上当地高中。看着朋友圈里传来的喜讯,刘阿姨笑着给“女儿”转钱,却被婉拒——这份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的牵挂,要从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公益结缘说起。
今年六十多岁的刘勤芳,是上海石化厂的退休工人。1994 年,热心公益的她通过“希望工程”,结识了云南普洱墨江县一名上四年级的贫困女孩白云芬。从此,千里之外的小白云芬让刘勤芳多了一份牵挂,她不仅定期资助学费,还常寄去生活物资,哪怕自家经济条件普通,也始终没落下对这个“女儿”的扶持。“我们再难,也比孩子那边好过些,一定要供她完成学业。”刘勤芳的话朴实又坚定。
这份牵挂在1999年有了更动人的延续。一天,刘勤芳家突然接到陌生电话,听筒里传来一声清脆的“妈妈”,让她愣了神,自己只有一个儿子,难道打错了?回忆起当年的场景,刘勤芳不禁红了眼眶,“电话里说‘妈妈我是云芬啊’,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。从那以后,我们就一直母女相称,这么多年下来,早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。”
一坚持就是十几年,刘勤芳从未图过回报,却收获了最真挚的情感。如今白云芬早已成家立业,逢年过节会给刘勤芳寄来云南特产,日常里更是像亲女儿般问候关心,两家人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,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,成了彼此生活里的暖光。
除了资助白云芬,2016年,经朋友介绍,刘勤芳又将这份温暖延续到甘肃会宁,她开始资助当地一名上四年级的何姓男孩。如今男孩已在读大二,两人常在微信上互通近况,刘勤芳的心愿依旧简单:“就希望他能顺利完成学业,将来有个好工作。”
不仅对千里之外的学子上心,生活中,刘勤芳也是社区里的“热心肠”。小区道路破损、楼栋缺指示标志、街面划线不清、市场周边电动自行车乱停……这些事关居民生活的“小事”,只要她看在眼里,总会主动提建议、推动解决。也正因这份热忱,她被东门居委会评为“东门好人”。
走进刘勤芳的家,还有一间屋子藏着她的“时光宝藏”——烟标、粮票、旧家具、报刊书籍……这些老物件被她细心收藏多年。“我恋旧配资官网查询,对这些东西有感情。”在她看来,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,就像她坚持多年的善举,在温润的岁月里,悄悄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微光。
优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